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文:南鵲 長年擔綱霹靂布袋戲配音的黃文擇先生近日病逝。但就概念言,所謂「八音」,其實就是角色類型化,以簡馭繁。
本文略談影視布袋戲配音得失,自是拋磚引玉之心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把華語當成「假想敵」、「汙染源」難免故步自封。如今面對全球化及本土日益多元的族群組成,又逢雙語國策內外交逼,正有必要標舉台語的混成性,來打造靈活永續的語言,而非倚仗虛幻的語言「純正」閉關自守。更何況台語所以能在內涵上有別於閩南語,一大原因便是「混成」。
目前「霹靂」與「金光」兩大影視布袋戲品牌不約而同由單人配音過渡向多人配音,推出新劇集的週期各為隔周及雙周,從而使影視布袋戲配音成為台語復振在產業面可待開拓的前線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《BBC》記者日前臥底揭發「非洲孩童祝福影片」背後的跨國剝削情形,據馬拉威官員透漏,中國籍主嫌「盧克」在馬拉威被通緝,今(21)日他已在鄰國尚比亞(Zambia,港譯「贊比亞」)被捕
但這個方法只能幫助約三分之一的嗅覺喪失確診者。確診影響嗅味覺功能?46%患者持續逾一年 感染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的其中一項後遺症是出現嗅覺、味覺功能喪失,在疫情大流行前期是確診的主要症狀。不過,隨著病毒株持續演變,嗅味覺異常的比例逐漸下降。哥倫比亞大學生化學教授Stavros Lomvardas的團隊發現,在確診死亡者大體的神經元中偵測氣味分子(odour molecules)的受體減少,細胞核結構也產生改變。
隨著病毒研究的進展,COVID-19病毒影響大腦的跡象似乎也愈來愈明確。也有研究顯示,感染COVID-19病毒的確診者在嗅覺喪失之後,大腦會產生持續性的變化。
多數研究人員傾向讓患者接受氣味訓練,提供味道強烈的樣本讓他們聞嗅並嘗試辨識其中差異,目的是推動嗅覺對大腦的刺激反應。相關研究發現,個體基因似乎與感染後出現嗅覺、味覺喪失有關,特別是UGT2A1、UGT2A2有突變的族群。權威期刊《Nature》報導指出 ,一份針對美國61萬名確診者的調查顯示,與原始病毒株相比,感染Alpha株發生感官功能障礙的比例高出50%,Delta株下降到44%,近期的Omicron株則只有17%。2021年一項追蹤100名輕症確診者的研究發現,在感染一年多之後仍有46%患者持續嗅覺障礙的症狀,截至去(2021)年年底,有7%感染者完全失去嗅覺功能,對他們來說,在日常生活想要品嘗食物、聞嗅花草都成為奢談。
Photo Credit: 潮健康 另外一些研究也試圖分析,為何有些確診者會經歷更長時間的嗅覺異常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然而,在疫情前期確診的人口中,一大部份仍面臨感覺功能異常的後遺症困擾。這兩種基因負責譯成(encode)用於消除氣味分子的蛋白質。
英國東英吉利大學(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)的鼻竇專家Carl Philpott則正在著手關於維生素A的小型研究,試圖找出能明確幫助嗅覺喪失患者的方式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參考資料 COVID and smell loss: answers begin to emerge 本文經潮健康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【醫鍵解壓縮】S1EP02|花香聞起來卻像大便?為什麼會產生「嗅覺障礙」? 聞不到氣味嗎?「嗅覺障礙」成新冠肺炎關鍵症狀 長久以來忽視嗅覺能力,人類失去了什麼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氣味訓練約三分之一有效,嗅覺喪失暫無有效治療 同時,如何幫助嗅覺喪失的確診者恢復正常功能,也進行了許多小型臨床試驗。
其中一種可能性與缺乏「輸入」刺激有關,由於偵測、感知氣味分子的正常細胞減少,大腦中接受嗅覺刺激及反應的部份可能因而萎縮。英國一項785人的研究發現,在約400名感染者兩次的大腦斷層掃描中發現結構變化,包括嗅覺區相關區塊的損傷不過,隨著病毒株持續演變,嗅味覺異常的比例逐漸下降。隨著病毒研究的進展,COVID-19病毒影響大腦的跡象似乎也愈來愈明確。確診影響嗅味覺功能?46%患者持續逾一年 感染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的其中一項後遺症是出現嗅覺、味覺功能喪失,在疫情大流行前期是確診的主要症狀。權威期刊《Nature》報導指出 ,一份針對美國61萬名確診者的調查顯示,與原始病毒株相比,感染Alpha株發生感官功能障礙的比例高出50%,Delta株下降到44%,近期的Omicron株則只有17%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英國東英吉利大學(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)的鼻竇專家Carl Philpott則正在著手關於維生素A的小型研究,試圖找出能明確幫助嗅覺喪失患者的方式。
哥倫比亞大學生化學教授Stavros Lomvardas的團隊發現,在確診死亡者大體的神經元中偵測氣味分子(odour molecules)的受體減少,細胞核結構也產生改變。氣味訓練約三分之一有效,嗅覺喪失暫無有效治療 同時,如何幫助嗅覺喪失的確診者恢復正常功能,也進行了許多小型臨床試驗。
其中一種可能性與缺乏「輸入」刺激有關,由於偵測、感知氣味分子的正常細胞減少,大腦中接受嗅覺刺激及反應的部份可能因而萎縮。但這個方法只能幫助約三分之一的嗅覺喪失確診者。
然而,在疫情前期確診的人口中,一大部份仍面臨感覺功能異常的後遺症困擾。2021年一項追蹤100名輕症確診者的研究發現,在感染一年多之後仍有46%患者持續嗅覺障礙的症狀,截至去(2021)年年底,有7%感染者完全失去嗅覺功能,對他們來說,在日常生活想要品嘗食物、聞嗅花草都成為奢談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這兩種基因負責譯成(encode)用於消除氣味分子的蛋白質。
也有研究顯示,感染COVID-19病毒的確診者在嗅覺喪失之後,大腦會產生持續性的變化。Photo Credit: 潮健康 另外一些研究也試圖分析,為何有些確診者會經歷更長時間的嗅覺異常。
參考資料 COVID and smell loss: answers begin to emerge 本文經潮健康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【醫鍵解壓縮】S1EP02|花香聞起來卻像大便?為什麼會產生「嗅覺障礙」? 聞不到氣味嗎?「嗅覺障礙」成新冠肺炎關鍵症狀 長久以來忽視嗅覺能力,人類失去了什麼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相關研究發現,個體基因似乎與感染後出現嗅覺、味覺喪失有關,特別是UGT2A1、UGT2A2有突變的族群。
多數研究人員傾向讓患者接受氣味訓練,提供味道強烈的樣本讓他們聞嗅並嘗試辨識其中差異,目的是推動嗅覺對大腦的刺激反應。英國一項785人的研究發現,在約400名感染者兩次的大腦斷層掃描中發現結構變化,包括嗅覺區相關區塊的損傷
筆者由其人傾注一生的影視布袋戲配音切入,一來寄寓悼念,二來影視布袋戲現行隔周或雙周推出連載劇集的商業動能,實是台語復振重要助力,布袋戲配音又牽涉台語衍展,關心台語復振的人士不宜忽視。消息公布後,除親族及其所屬霹靂多媒體公司外,政府與媒體界、藝文界、出版界、學術界等社會各界均見致哀、致意,更不用說與黃先生以戲結緣的戲迷。台語復振當然可以採法語路線,將外語元素視為洪水猛獸。近年霹靂多媒體公司為求與國外動漫市場接軌,自鑄「偶動漫」一詞,這在配音實務上倒是相當貼切。
黃文擇先生任霹靂國際多媒體副董事長期間,與五洲園戲台合影|Photo Credit: 霹靂國際多媒體提供 黃文擇先生「八音才子」之譽,相當精準地概括了人物音色各各分明的配音功力。稍加搜尋影音平台,便可一觀日本動畫配音員展示,藉音色類型化於角色間流轉無礙。
此混成因移民、殖民等歷史情境而起,卻也受國民政府國語政策等歷史條件所阻斷。只是台語長期受國民政府國語政策箝制,體質已虛,這條路線只會備加艱辛,更可能是條死路。
) 陳培豐《想像和界限》提到,「日、中都曾透過翻譯對方來獲得文明,過程中雙方也都演繹了自己的文體」,反而「台灣人在日治時期一直都沒有積極進行翻譯活動的必要性或動機……喪失了讓自己的語文──台灣話文蛻變成現代文學載體的熱情和機會。就拓展語文質地而論,影視布袋戲配音又可做為台語復振試金石。